最近有几个版友问如何设计审核管理的程序。这个问题解释起来有些麻烦,其原因在于审核的问题包含了四个要素,其一是审核的对象,其二是审核的主体,其三是审核的流程,其四是审核的状态。这四个要素搅和在一起,是无法用几句话说明白的。于是便决定写一个示例来加以说明,本来想用一个比较简单的示例做说明,后来发现这样做似乎无法反映出实际业务环境下的审核状况。于是就不得不了,不得不的结果就是写了现在这样一个比较完整和复杂的系统。
由于系统相对比较复杂,又不想投入太多的时间。便想到要采取一些偷懒的办法,怎么偷懒呢?这就是标题的前四个字,叫做制造规律。哲学上讲,客观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不过有很多的规律是主观的,是人们根据实际情况制造出来的,于是主观的规律是可以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编程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主观性的工作,所以达成同样的功能,由于编写人的不同其处理方法大相径庭,所以这就奠定了在编程中制造规律的哲学基础。
怎么来制造规律呢?这可能无法全然说明白,因为面临的情况无法枚举,也就无法全然的说明白在什么情况下去制造什么样的规律。不过可以举一些例子来阐述,从中你就可以看出来一些制造规律的思路和方法了。比如,在一个物资管理系统中,你通常会遇到这样一些对象:采购计划、采购合同、收料单、发料单、调整单等等。这些对象有很多区别,但是当你进行归纳和抽象后,你会发现你可以用一个叫做“单据”的概念来对待它们。由此你可以发现它们有一些共同的属性,比如有单据编号、制单的时间,编制的人员等等。于是你可以将它们统一用一个数据表来管理,这样处理带来一个很大的好处,也就是你的审批流程可以针对这个数据表来进行,而不必区别它们是采购计划还是采购合同或者是收发料单了。这样你就制造了一个规律,一个高效处理单据审批的规律。
再比如,审批的流程在不同企业对不同审批对象会有不同的流程,你当然可以分别写不同的审批流程。可是这样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不同企业之间你的程序无法适应,即使同一个企业在不同时间管理模式变化后,你的程序也无法适应。于是乎你还是需要想办法制造一个规律,来解决空间和时间上的普适性。那么,你就抽象一下审批的问题吧。审批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描述审批流程的结束!注意,这是问题的核心。明白了这个核心问题,你就可以这样制造规律了,你将需要审批的事项,都对应的确定该事项的最终审核人(可以是1人或多人)。这样一来,你就可以很容易的对问题进行处理了,也就是说在审批事项送达最终审核人之前,你可以不必管它们到底需要那些人进行审批,你只需要在最终审核人审批后,将单据状态改变为已审批。
我们制造了两个最为重要的规律,一个是不区分类型的单据,一个是最终审批人制度。你可能发现了其中的玄妙,对!正是你所发现的,在这样两个规律之下,已经将审批问题的处理极大的简化了,而且这种简化带来了普适性。这就是在编程中制造规律所带来的效果。
我两次提到了一个普适性的概念,更通俗一点叫做通用性。普适性是以部分牺牲特殊性为代价的,这一点需要注意,也就是要关注到牺牲的程度和牺牲的弥补问题。就审批问题来说,设计普适性的流程,也就是牺牲了各种事项审批的特殊要求,这种设计能弥补吗?答案是肯定的,弥补的过程是将人的判断与计算机系统的判断结合起来进行。比如说采购计划的编制人在编制完成后,他需要判断是否先要提交给部门领导审核,还是可以直接提交给经理审核,这种判断不困难,编制人根据企业内部的规定和习惯是容易做出的。系统能保证的是,最后的审核只能由经理来做出。这里引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计算机系统不是万能的,也不必设计成万能的,因为毕竟它只是一个辅佐性的工具。如何发挥计算机系统的优势和人的优势,一定是需要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的。
当然制造规律远不止于此,在本示例中还有很多的制造规律方法,你可以打开代码后自己观察。你会发现在数据表的处理、窗体的处理、代码的编写上,有很多地方可以制造规律,并以此来达到简化程序开发的效果。
如果你对本示例有兴趣的话,可以下载测试,测试的流程按下面的方法进行。
单据流转测试流程:
1、编制及审核采购计划
成龙编制后,提交给谢霆锋审核,谢霆锋审核后,提交给张三审核,由张三终审。
2、编制及审核采购合同
小沈阳编制后,提交给赵本山审核,赵本山审核后,提交给张三审核,由张三终审。
3、编制及审核收料单
翠花编制后,提交给赵本山审核,由赵本山终审。
4、编制及审核领料单
成龙编制后,提交给谢霆锋审核,由谢霆锋终审。
5、编制及审核发料单
翠花编制后,提交给赵本山审核,由赵本山终审。
6、编制及审核调整单
翠花编制后,提交给赵本山审核,赵本山审核后,提交给张三审核,由张三终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