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文学作品里这样描述人生:宁愿犯错,也不错过。因为错过是一辈子的遗憾,而犯错总有明白的一天,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至少努力过、探讨过,知道这个方法行不通,也就没有遗憾。所以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错过。
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同样如此,今天有个机遇摆在面前,进一步可能前程似锦,也可能粉身碎骨,这就看企业领导者是否有足够的胆量去抓住这个机遇,任何机遇都是与挑战并存的,没有风险的机遇是不存在的,当机遇来临的时候,就是天时、地利的时候,这时候要成功,缺少的唯一因素就是人和,也就是人的因素,包括企业的领导者和所有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如果领导者勇敢地抓住了机遇,到结果却失败了,那一定是人所犯的错,机遇本身是没有错的,如果成功了,那就是一次完美的抓住了机遇的过程。失败了,对一个企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它可能让一个企业从此以后一蹶不振,最后惨败收场,得到这样结果的企业不是一个强大的企业,真正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企业是不怕挫败、越挫越勇的,失败了,就总结原因,吸取惨痛的教训,寻找另外的突破口从头再来。事实上,不论成功还是失败,企业都应当总结经验,不因成功而得意忘形,也不因失败而垂头丧气,这才是正确的态度。
而面对机遇却无动于衷的企业,也会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停步不前,最终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另一种是看到竞争对手抓住机遇获得成功以后才幡然醒悟,于是赶紧寻找新的突破口弥补自己落下的一段,并且企图赶超竞争对手。然而市场的发展速度之快是令人惊讶的,有时候仅仅是落后一小时就会造成一百年也赶不上的后果,这时候,错过机遇就成为企业永远的痛。
现任微软CEO史蒂夫·鲍尔默说:没有巨额投资搜索引擎是微软严重失误!一手缔造了财富神话和微软的比尔·盖茨也犯过不少错误,其中最大的错误就是错过了搜索业务,也因为他错过了这个机遇,才成全了Google。在早期的互联网搜索市场,微软意志不是很坚定,提供技术的公司很多,微软就大多采用了合作的方式。最早同微软合作的是Inktomi,后来这个公司被雅虎收购了;之后微软又选择了Overture,但没过多久,Overture也被雅虎收购了;在中国,微软最早的合作伙伴是3721,同样,3721还是被雅虎收购了。这样的际遇就像一种游戏,雅虎在中间画了一个圈,微软想冲进去夺垒,但每次刚用脚踩倒圈线,都被雅虎打得缩回去。而Google也是通过同样的方式成为全球搜索的老大的。
搜索引擎的历史要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说起。最开始的搜索引擎是1990年由Montreal的McGillUniversity学生AlanEmtage、PeterDeutsch、BillWheelan发明的Archie,一个FTP搜索引擎,用户必须输入精确的文件名搜索,然后Archie会告诉用户哪一个FTP地址可以下载该文件;1994年美籍华人杨致远和DavidFilo共同创办了Yahoo(雅虎),建立的目录搜索引擎(http://dir.yahoo.com/),迎合了当时人们上网最直接的需求:知道上网后可以去哪些网站;随后出现了许多网页搜索引擎,包括Lycos、Infoseek、Altavista、Inktomi等,但最让人瞩目的还是1998年由LarryPage和SergeyBrin设计的Google(http://www.google.com),Google引入PageRank的网页排序技术,在互联网信息爆炸式增长的背景下,较好地解决了网页相关性问题。Google推出之后,一发不可收拾,很快成为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而且在2002年、2003年连续两年被评为世界第一品牌。
随着Overture竞价排名广告的产生,搜索引擎成了互联网的一个金矿。据资料表明,2003年的全球收费搜索服务市场的规模达到20亿美元,接近整个网络广告市场25%的销售额。预计到2007年,搜索引擎市场将以每年将以35%的速度增长,整个搜索引擎市场的规模将达到70亿美元。直到2004年,微软都没有任何行动,难怪微软CEO鲍尔默说:没有巨额投资搜索是微软严重失误!在意识到自己错过了一次多么令人惊讶的机遇之后,比尔·盖茨决定改正这个错误。
在收购计划失败之后,2004年7月8日,微软推出了其搜索引擎试用版。并且号称将在未来5年内,战胜Google公司的互联网搜索技术,将其广告业务营业额翻一番,赶上并最终超过Google公司。然而计划归计划,真正做起来并非如想象中那般容易。Google的强大技术支持和在全球已经建立起来的巨大市场并不是说赶超就能赶超的。它的主页面的简单、搜索的快速、分类化搜索、信息的浩瀚、它不用图片、不添加虚假广告链接……这种种做法都是违背传统搜索引擎执业理念的,但是每一项都成为了Google的成功原因和独特的优势,从而成为全球大部分互联网用户钟情的搜索工具。
Google让人们知道了搜索引擎是如此万能。以至于现在微软只能学习Google,Google推出了附在IE上的Google搜索栏,微软也推出了MSN搜索栏;Google有新闻搜索,微软也会有NewBot;Google有回答问题的GoogleAnswer,微软也有AnswerBot;Google有讨论组搜索,微软就有搜索Weblog的Blogbot。
在Google的强大技术能力下,微软似乎只能沦为一名学生,而要赶超Google,更加是难上加难的事情。而现在,距离微软推出搜索引擎已经接近两年的时间了,Google依然稳稳地站立在全球搜索引擎的老大地位,微软错过了最佳时机,现在想要在短期内赶超竞争对手几乎是不可能的,而想要在将来的某一天赶上,也是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的,因为Google也没闲着,所以说这一天或许永远都不会到来,或许会在若干年后的某一天。
在全球两大软饮料巨头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竞争中,可口可乐就因为没有抓住机遇而在2005年被一直处于老二地位的宿敌百事可乐赶超,成为到目前为止可口可乐历史上最大的失败。
2004年《福布斯》杂志“全美最有价值公司品牌”中,百事公司以561亿美元位列前十名,首次超越一直以品牌价值为傲的可口可乐;2005年12月12日,可口可乐的股票市值以979亿低于竞争对手5亿,首次被宿敌百事可乐超过,从而痛失保持了一个多世纪之久的“可乐之王”桂冠。
可口可乐1886年诞生,百事可乐1898年诞生。它们口味接近,营销模式相似,同样历史悠久,经年的激烈的竞争,造就了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数十亿美元的品牌价值,衍生出惊人的商业文化,不断变换的包装设计,以及千变万化的营销方式,无不引领着营销潮流。
一个多世纪以来,可口可乐一直是全球软饮料的老大,然而随着品牌价值与股票市值的先后不敌百事可乐,这位百年巨头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自己失败了,至少目前尚站在失败的地位。市场竞争是残酷也是公平的,可口可乐终于为近几年没有抓住市场机遇而付出了沉重代价。
早在20世纪,就有人预言,21世纪将是运动、健康和休闲的世纪。尽管在碳酸饮料领域,可口可乐依旧稳坐头把交椅。但与之相比,百事可乐旗下品牌则更为多样化,年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的国际知名品牌就有十多个。2004年年底,可口可乐当时上台不久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内维尔·艾斯戴尔就公开承认,人们对肥胖的担忧是其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他指出,可口可乐对消费者更健康饮食习惯的需求一直都反应迟缓。但是百事可乐早在20世纪末就已经开始着手针对这个问题调整自己的商业布局。而可口可乐恰恰错失了这个机遇,因此导致2004年在品牌价值上、2005年在股票市值上先后输给了百事可乐。
1998年,百事可乐就收购了Tropicana,此举为公司生产健康食品,并提高产品品质提供了新的机会。随后,公司又收购了桂格公司(QuakerOatsCo.),因此获得利用麦片和米饭制作休闲食品的新技术。2005年11月,百事可乐再以1.3亿美元的价格拿下欧洲知名食品商莎拉-李公司。
目前,休闲食品为百事可乐贡献的收入已占公司总营也收入的半壁江山,包括可乐在内的软饮料销售收入份额只占了近20%。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可口可乐80%的收入依旧仰仗碳酸饮料。这样一来,可口可乐的核心事业,恰好也是业绩负成长最为显著的业务。过去5年,可口可乐销售平均增长2.3%,而百事可乐则高达7.5%。可见,百事的创新和多元化经营已经取得巨大成功。
在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一代纷纷从含糖饮料转向更健康功能饮品的时代,百事可乐率先抓住了转型机遇。而可口可乐在死守固有阵地的时候已经错过了拓展新市场的许多机会。现在,可口可乐终于意识到这一点,正努力步百事的“后尘”,大力开发“美汁源”果汁、“Powerade”运动饮料和“达萨尼”瓶装水等非碳酸饮料,但此时的市场早已为百事所抢占,销售业绩一直不甚理想。
当然,可口可乐也不会轻易言败。自艾斯戴尔掌舵以来,公司产品策略几经调整,并已经取得不小成绩。然而,较之百事可乐,可口可乐显然已经错失发展多元化道路的先机。正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现在的可口可乐只有努力迎合消费者的喜好,并且努力发现市场机遇,快速采取措施抓住机遇,百年巨头的跌落多少让人觉得惋惜,但是毕竟只是稍稍落后,能不能真正成为明日黄花还不是谁能够下结论的。
在国内饮料行业,2002年以前,一直的冠军都是汇源果汁,这家淳朴的企业一直引领着中国果汁的发展方向,可是今天的果汁老大已经成为统一,那汇源究竟失去了那些机会呢?
汇源最大的失误就是失去了PET市场,一直以来,过分依赖纸质包装、倡导健康概念的汇源,忽视了携带方便、忽视了时尚一族的心理研究、忽视了中国市场最具有消费能力的白领阶层,使统一很快以美丽的包装和广告攻城掠地,“多喝多漂亮”,让模糊的健康变成了时尚生活方式,很快市场迅速膨胀,用生活方式打击健康,统一就这样取代汇源坐上了果汁饮料的头把交椅,对于汇源,失去的不仅仅是市场,而是一个时代,一个时尚自由的时代!
而我们熟知的一些企业,例如杜康、例如兰陵、例如狗不理,他们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也有强大的的影响力,他们为什么市场表现很一般,他们失去了哪些机会呢?我们经过多年分析认为,他们最大的失误就是失去了对市场的敏感,失去了对顾客的切身关注,失去了灵活的反映机制,这也许就是老字号或者国营企业的悲哀吧。
俗话说,人无完人,任何人都不可能一辈子不犯错,而企业是由人创造的,因此任何企业也都不可能永远都正确,总有失误的时候。一次没有抓住机遇,或许会带来永远的痛,但是企业应该痛定思痛,积极采取措施来挽救失误、弥补过错,随时掌握各方面信息,等到下一次机遇来临时快速、正确地抓住机遇,方为上上之策。
没有永远不犯错的企业,也没有过不去的困难,关键是要在痛苦中发奋前进,任何企业都有重振雄风和辉煌的那一天。失去一次机会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一辈子的机会,关键还是一个态度问题,只有摆正改正错误的态度才是发展之道,所以说,态度决定一切,并不只是针对个人的至理名言,针对企业也是。